
面试高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关于古代对“家长”的称呼,综合不同文献和语境,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:
一、基本含义与用法
文言文中“家长”通常指家庭中的长辈,尤其以父母为核心。例如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中提到:“家长之尊,虽非君父,然以其年长而尊之,亦可谓之君父矣。” 这里的“家长”即指父母。
代称父母
古人常用“双亲”“高堂”“椿萱”等词语代指父母。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中有“妻子好合,如鼓瑟琴”,后世以“椿萱并茂”形容父母健在。
二、具体称谓分类
对父母的雅称
- 父亲:公、翁、尊、大人、严君、爷、爹、老子
- 母亲:娘、婆、姥、妈、慈、家家、姊姊
- 双亲:高堂、椿萱、二亲
对己父母的谦称
- 父亲:家父、家严
- 母亲:家母、家慈
父母去世后的称呼
- 父亲:先父、先严、先考
- 母亲:先母、先慈、先妣
三、特殊语境与演变
书面语与口语差异:
汉魏时期“考”“妣”专指已逝父母,而“爷”“娘”等词逐渐演变为对健在父母的日常称呼。
地域与文化差异:如满族用“额娘”称呼母亲。
四、总结
古代“家长”概念既包含对父母的尊称,也包含对家庭责任的强调。具体使用时需结合语境选择雅称或谦称,并注意区分健在与已逝亲属的差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