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耐性与骨气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哲学范畴中的“价值”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,具体包含以下要点:
价值是客体对主体(人)所具有的积极意义,即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(如生存、发展、审美等)。这种意义关系是通过实践建立起来的,实践是价值形成的基础。
基本特征
- 客观性:
价值关系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,具有客观存在性。
- 主体性: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可能形成不同价值判断,体现主体需求差异。
- 社会历史性:价值判断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,不同时代、社会形态下价值标准可能不同。
- 多维性:价值关系具有多重维度,如使用价值、交换价值、精神价值等。
与使用价值的区别
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,指客体具有的满足主体生理或心理需要的属性(如食物的营养、衣服的保暖性);而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主体意识中的升华,强调客体对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。
应用领域
价值理论贯穿哲学、经济学、伦理学等领域。例如,在经济学中,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;在伦理学中,价值判断涉及道德规范与人类福祉。
意义与作用
哲学通过价值概念揭示世界与人的关系,帮助人们理解生活的意义,指导社会实践,并推动社会进步。例如,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,价值判断是社会实践的先导,能促进社会变革。
综上,哲学范畴中的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,具有客观性、主体性、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,是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概念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