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 > 考试管理  > 清末时期有多少小学堂

清末时期有多少小学堂

2025-05-26 01:34:58
梦想成真
梦想成真已认证

梦想成真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

清末时期小学堂的数量需要结合官立、私立及地方性学堂进行统计,综合不同时期的建设情况如下:

一、官立小学堂的发展

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

开封裁并15所义学为10所官立小学堂,其中高等小学堂2所。

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

合并10所官立小学堂为河南官立两等小学堂,成为河南第一所完备的官立完全小学堂。

其他省份官立小学

全国共设立官立小学堂27所,包括尚志高等小学堂、养正小学堂、开智女校等。

二、地方性小学堂的扩展

浙江地区

- 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嵊县建立县立高等小学堂,至1907年增至47所。

- 武功县1903年设立县立高等小学堂,1919年发展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。

其他地区案例

- 湖北省汉口高等小学堂(1906年设立),初等小学1-4年级,高等小学5-6年级,学生约40名。

- 山东省济宁府(今曲阜)1906年建立县立高等小学堂,1912年改为县立模范高等小学校。

三、学堂类型与规模

课程设置:

普遍包含修身、国文、算术、历史等基础课程,部分学校实行考试制度。

学生规模:初等小学每班20-30人,高等小学班额略有增加。

四、时间演变

清末至民国初年:学堂数量持续增长,1905年官立小学堂27所,至1912年民国初年增至176所(含女子学校)。

民国时期:1912年后改称“学校”,1915年进一步分为国民学校,1929年武昌县立模范高等小学校成立。

总结

清末小学堂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,官立体系逐步完善,地方性学堂也蓬勃发展。1905年官立小学堂27所是重要节点,至1912年民国初年总数超过176所,反映了清末教育改革的广泛开展。